分类

PBS缓冲液:免疫组化/免疫荧光染色中洗涤步骤的关键守护者

Oct 17th,2025 62 浏览量
在免疫组化(IHC)和免疫荧光(IF)染色技术中,目标蛋白的精确定位与清晰显色是解读细胞和组织奥秘的窗口。然而,卓越的染色结果绝非仅依赖于优质的一抗二抗——贯穿全程的PBS缓冲液洗涤步骤,往往是被低估却决定成败的核心环节。规范的PBS洗涤能有效清除干扰、稳定反应环境,是获得高信噪比、低背景染色的基石保障。
一、为何洗涤如此关键?——清除干扰,守护特异性
免疫染色是一个多步骤、多试剂参与的精密过程,残留物是背景噪音与假阳性的主要来源:
1.清除未结合抗体:
一抗/二抗孵育后:大量未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残留在样本周围,如不彻底清除,将在后续步骤(尤其是显色/荧光信号放大系统)中非特异性结合,产生弥漫性背景染色(如图片“脏污”)。
2.中和与去除反应终止剂:
如酶标法IHC中使用的过氧化物酶阻断剂(如H₂O₂),残留会抑制后续显色反应。
3.稀释和移除阻断剂:
血清/BSA封闭液残留过多可能微弱结合二抗或显色底物,尤其当封闭血清与二抗种属不匹配时,易导致背景升高。
4.消除固定剂和通透剂残留:
甲醛、多聚甲醛残留影响抗原修复效果及抗体结合;Triton X-100Tween-20等通透剂残留过量会破坏细胞膜结构或干扰抗体结合。
5.维持稳定的反应环境:
不同步骤间试剂pH、离子强度差异巨大(如抗原修复液pH可达9-10,显色液pH可能为5.5)。PBS洗涤能快速恢复中性生理环境(pH 7.2-7.4)和离子平衡,确保每一步反应(尤其酶促反应)在最佳条件下进行,防止pH波动导致的抗体变性、酶失活或异常沉淀。
二、PBS洗涤的科学规范:细节决定成像质量
仅“用PBS洗”远远不够,规范操作是保障效果的前提:
1.洗涤液选择:标准PBS vs. PBS-T
标准PBS (pH 7.4):适用于大多数常规洗涤,提供稳定离子环境。
PBS-T(PBS+0.1% Tween 20):微量去污剂Tween 20能显著降低表面张力,增强清洗效率,有效减少非特异性疏水结合,是降低背景的利器(尤其对胞内蛋白或膜蛋白染色)。
注意:Tween浓度过高(>0.3%)可能影响某些抗原表位或细胞形态。
2.洗涤体积与次数:
充分浸泡:确保样本完全浸没于洗涤液中。
高频次换液:关键步骤后(如一抗、二抗孵育后,显色/荧光标记前)需重复洗涤3次,每次5分钟。短暂浸泡或仅换液1-2次是背景升高的常见原因。
3.洗涤方式:
轻柔震荡:使用摇床进行轻柔水平震荡(约60 rpm),促进液体交换与残留物扩散,效果远优于静置洗涤。避免剧烈震荡导致组织脱落或切片损伤。
彻底吸弃:每次洗涤后务必彻底吸弃旧液(倾斜容器吸净边缘液体),防止残留液稀释新加入试剂。
4.温度控制:
室温(RT)洗涤即可满足绝大多数需求。特殊实验(如低温依赖性抗原)按方案执行。
中科百抗PBS磷酸盐缓冲液产品,具备极高的质量保障,极高的无菌保障,极低的细菌内毒素,极低的重金属杂质含量,可提供即用型液体以及PBS速溶颗粒,满足您的不同需求,有需求欢迎联系客服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