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
siRNA转染新选择:PEI的高效应用与优化指南

Aug 13th,2025 250 浏览量

在基因功能研究与疾病治疗领域,siRNA(小干扰RNA)技术凭借其精准的基因沉默能力,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之一。然而,如何将siRNA高效递送至靶细胞并实现稳定表达,始终是实验成功的关键。聚乙烯亚胺(Polyethylenimine, PEI)作为经典的非病毒转染试剂,能否适配siRNA转染需求?本文将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。
一、PEI作为siRNA转染试剂的可行性  
PEI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,其分子链上的氨基基团可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siRNA结合,形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。这些复合物通过细胞膜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,PEI的“质子海绵效应”可促进溶酶体逃逸,从而释放siRNA至细胞质,启动基因沉默过程。相较于脂质体转染试剂,PEI具有成本低、适用范围广(尤其对难转染细胞)、可大规模制备等优势,是siRNA递送的理想候选。
二、PEI-siRNA转染的核心优化策略 
1.浓度梯度测试:PEIsiRNA的比例(N/P比)直接影响复合物粒径和转染效率。建议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N/P比(通常为5:115:1),避免过量PEI引发细胞毒性。 
2.细胞类型适配性:悬浮细胞(如HEK293)通常比贴壁细胞更易转染,若用于原代细胞或干细胞,需结合血清预处理或使用低分子量PEI(如25 kDa)降低毒性。 
3.血清兼容性:PEI转染可在含血清培养基中进行,但需确保复合物形成阶段使用无血清缓冲液(如Opti-MEM),以维持复合物稳定性。  
三、PEI转染的注意事项与替代方案  

尽管PEI具备显著优势,其细胞毒性仍不可忽视。若实验中出现细胞存活率低于70%,可尝试缩短转染时间(4-6小时)或换用支链型PEI降低毒性。对于高灵敏度实验,建议联合使用PEI与靶向配体(如叶酸或抗体),提升siRNA的靶向递送效率。此外,脂质纳米颗粒(LNP)或电穿孔技术可作为补充方案,满足特定场景需求。